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正文

吕梁学院召开纪念《抗战日报》创刊85周年暨《抗战日报全文汇编》书稿推进会​​​​

发布时间:2025-09-18 13:21 编辑: 点击:[]次

吕梁学院召开纪念《抗战日报》创刊85周年暨《抗战日报全文汇编》书稿推进会

会议现场

918日上午,吕梁学院晋绥新闻与文学研究中心在弘博楼B211教室召开纪念《抗战日报》创刊85周年暨《抗战日报全文汇编》书稿推进会。会议由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常志刚主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慧英及研究中心骨干成员吴亚琼、王波波、郭秀慧、王惠、孙宝琴、赵凌晖、张莉、秦俊艳等老师出席会议并发言。

此次会议旨在回顾《抗战日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在晋绥边区乃至中国革命史上的独特地位,并就《抗战日报全文汇编》的编校与导读撰写工作进行交流部署。与会学者围绕报纸副刊、红色歌谣、戏剧创作、新闻通讯、国际译文、新闻评论及新文字运动等主题,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抗战日报》的多维价值。

李慧英老师发言

李慧英老师以《晋绥红色歌谣:扎根泥土的革命强音》为题发言,强调晋绥红色歌谣是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晋绥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革命文艺形式,创作主体多元,涵盖专业文艺工作者、基层通讯员、工农群众及民间艺人等群体。它以质朴语言、地方曲调、革命主题,生动记录了晋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参与土地改革、支援前线、妇女解放等革命斗争的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典型载体,其通过贴近生活的话语与地域文化符号,实现革命意识形态与民间文艺的融合,为凝聚革命共识、动员群众力量发挥重要作用,其历史经验也为当代红色文化传播提供重要参照。


吴亚琼老师发言

吴亚琼老师指出,晋绥边区《抗战日报》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重要宣传阵地,其副刊的小说与散文生动记录了晋绥边区在经济建设、政治改革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历程,构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审美叙事空间。这些空间构建不仅真实反映了历史现实,还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塑造了符合抗战需要的空间秩序观念。这些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了文学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深刻影响并改变了群众的空间认知,为巩固抗日根据地、推动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莉老师发言

张莉老师从戏剧角度切入,她指出晋绥边区的戏剧作品,展示了抗日战争期间文艺战线的独特作用。这些剧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场,还通过民间艺术形式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传递抗战、生产动员与社会改革的主题。剧作在集体创作和机动演出的基础上,与观众互动,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这些作品记录了边区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传承了红色文艺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孙宝琴老师发言

孙宝琴老师分析了这一时期新闻通讯的鲜明特征。她提出,这一时期的新闻通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对敌斗争、生产建设、冬学运动、识字运动、读报小组等实践中,涌现出无数榜样和模范,不仅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可行方案,也为这片贫瘠土地带来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洗礼。她强调,这些新闻通讯既是对根据地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握锄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又实现了从写个人写集体的转变,巧妙融合了具体性典型性。同时,以常芝青、纪希晨、甘惜分、高丽生、穆欣、焕文、富文等为代表的新闻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抗战环境中,用笔记录历史、创造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


赵凌晖老师发言

赵凌晖老师系统梳理了《抗战日报》的新闻评论类型,涵盖小评、短评、工作意见、编者按语、编后话,以及专论、读者来信、批评与建议等,同时还转载编辑国际国内媒体发表的国际局势相关评论。其选题广泛,既包括指导农业生产、发动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引导文化学习、鼓励团结斗争,也涉及科普、卫生等民生议题,充分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办报宗旨。这些评论全面引导群众的价值判断,构建起鲜明的政治意识和群众路线话语体系。评论作者群体多元,语言通俗生动、富有战斗性,在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俊艳老师发言

秦俊艳老师则以《抗战日报》原始报道为核心史料,系统考察 1940—1942 年间晋绥抗日根据地新文字运动的兴起、实践逻辑、社会动员效能及其历史意义。她指出,这一运动通过干部先行、群众跟进的路径,以冬学为关键场域,以拉丁化新文字为工具,有效推动了扫盲教育、妇女解放与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机结合,为根据地的社会发展和革命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秀慧老师发言

郭秀慧老师介绍了《抗战日报》的创刊背景与早期内容特点。该报创刊于九一八事变九周年纪念日 ——1940 9 18 日,1940 年共出版 27 期,每期四版。消息类内容主要包括国内抗战成果报道、揭露敌人罪行、宣传民主政治、报道经济发展、开展文化教育、介绍国际形势等。从文本特点来看,《抗战日报》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注重把握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报道进行舆论引导,围绕抗战形成广泛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抗日战争争取了更多支持力量。


王惠老师发言

王惠老师介绍了《晋绥日报》国际译文的整理工作。她将其分为新闻评论类和文学故事类,并提出核心观点:译文是人民的译文、正义的译文、法西斯必败的译文、人民必胜的译文。在整理 30 多万字译文的过程中,她既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度,也看到了西方世界对抗战时期中国的怀疑态度。更令人欣喜的是,透过外国记者的视角,呈现出一个团结、奋进、在艰难险阻中不畏强敌的中国,生动反映出日本必败、人民必胜的历史趋势与坚定信念。


王波波老师发言

王波波老师在发言中指出,《抗战日报》社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晋绥边区抗战时期进行意识形态建构与群众动员的核心工具。这些社论融合民族主义与阶级性,阐释了政权合法性,推动了思想改造。其传播策略情理并重,批判与建设相结合,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智慧,是研究中共宣传机制与政治文化的重要史料,也为今天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现实启示。


常志刚老师总结发言

常志刚老师在总结时指出,《抗战日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所体现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立场,实事求是、自我革新等核心价值,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深入研究和传承《抗战日报》的精神与经验,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吕梁学院对《抗战日报》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的体现,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将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的具体举措。《抗战日报全文汇编》的出版将成为吕梁学院三个文化育人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他勉励大家,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完成最后的编校审阅工作,力争向学界提供值得信赖的历史资料。

据悉,1940918日,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前身)创刊,19467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194951日停刊。该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民族解放事业,起到举旗定向,引导舆论,鼓舞人心,团结民众的作用。


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与系部领导班子的悉心指导下,《抗战日报全文汇编》历经四年编纂完成,等待付梓。该丛书由中文系新闻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16位教师组成编委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潜心钻研,共涵盖消息、通讯、社论、评论、文艺、理论、译作、新闻文论等8卷,共50册,总字数2200万字。

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既是对《抗战日报》创刊85周年的纪念,也是推进《抗战日报全文汇编》编校与导读撰写的重要契机。与会人员明确了任务分工与时间节点,凝聚了共识。下一步,研究中心将加快工作进度,精益求精,力争打造高质量的红色文献成果,传承抗战精神。


供稿:中文融媒

图源:吴如钰

二审:袁丽红

三审:高丽华


下一篇:中文系举行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2025版)线上论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