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承顺
2024年9月7日值第40个教师节前夕,吕梁师专中文科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届中文班毕业40年聚会并受邀在吕梁学院中文系座谈。
眼前突兀弘礼楼,母校今朝真够牛。卌载来归菊斗艳, 宏敞如山乐兹游。主任年轻表率师,长诗更致热情辞。育人新貌引人醉,中以正心融妙思。忆昔东川堂始建,先贤一代丹心献。诗篇教育芳华谱,统考蝉联三届冠。手持通知录取书,黉宫初入水帘居。星光熠熠群师列,衔领皆推李旦初。同窗三载气相求,如火青春德业修。传道恩师言凿凿,书声琅琅九霄浮。上下书山每比肩,遨游学海卷连篇。潺湲西去东川逝,灯火芸窗夜月寒。共忆蓬蓬母校春,老区学府气清新;年少春衣风煦煦,中文道业每求真。共忆阴阴母校夏, 语言文学此无价;倾慕名家追巨著,相研互读还续借。共忆青青母校秋,茫茫学海苦为舟;大家起来争先渡,肩上已担天下忧。共忆凛凛母校冬,满园苍翠看青松;霜欺雪压何曾屈,犹似恩师笔与胸。母校四季尽如诗,并矗师楼异昔时; 汇聚群贤培学子,弦歌不辍奏音奇。四季母校画不如,连云广厦二高储;大先生具三为范,立德树人云志舒!
注:指母校吕梁学院新落成大楼名曰“弘礼楼”,中文系等居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毛泽东《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文系会议室墙上有“中以正心 文以载道”标语。吕梁师专后瓦村新址在东川河畔,初建于 1980 年春,1981 年 11 月 81 级三个专业新生入学进驻该校区。苏联·马卡连柯曾著有《教育诗》。战国《逸周书·时训解》:“寒露之日,鸿雁来宾 又五日,菊有黄华。”元·周伯琦《立秋日书事五首其一》:“菊花方斗艳,蒲柳已无情。”宋·薛居正《旧五代史·晋书·张筠传》:“......第宅宏敞,花竹深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 “兹游快且愧矣!”班固《答宾戏》:“声盈塞于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吕梁师专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夺全省师专统考三连冠佳绩。南朝鲍照《芙蓉赋》:“上星光而倒立,下龙鳞而隐波。”吕梁师专首任校长李旦初,当时是吕梁师专全校学术带头人。《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宋·李昭玘《上眉扬先生》:“诵先生文章,堂上琅琅,终日不绝。”《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杂下》:“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志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东川河向西注入晋陕峡谷之黄河。《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周尹文《尹文子·大道上》“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王问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田汉《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续借,指在图书馆借用图书期满续借图书。“水帘居”为戏称,指 1981 年同学入学时新修的教学楼防冻挂着草帘,后因暖气试水,水流从三楼滴下,形成水帘,有人戏称为“水帘洞”。宋·吴潜《疏影》:“问平生、雪压霜欺,得似老枝擎独。”《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1931 年梅贻琦仿其语云: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庄周《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宋·魏了翁《湖北提刑林寺丞赴召以书索诗》:“公今归去作大官,连云广厦千万间。”二高,指高学历、高职称者。《礼记曲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为,指为学、为事、为人。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