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国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王守常先生,应我校85届毕业生和中文系邀请在音乐厅进行了圆梦讲堂讲座。
本次讲座还未开始,音乐厅内便坐满了前来聆听讲座的同学与老师,可谓座无虚设。上午九点整随着王守常教授走上舞台,讲座在阵阵掌声中开始了。
|
现场座无虚设 |
首先王教授讲解了华夏的内涵和“中国”这个词出现的历史以及它的发展。他说道:“中国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并列举了许多专家以及著作,如:石介先生的《中国论》。紧接着“中国”这个词的讲解,王教授讲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在这一部分中,王教授特地讲到了中国的礼仪文化。他列举了古代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例子,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身为礼仪之邦的文化魅力。
|
礼仪文化 |
此外,他详细的讲解了08年奥运会中“和”字运用的来源和原因。他说“和”并不是指融合,而是指多元化,多样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他说:“当一种文化变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语言,就会僵化。”教导我们平时做文化时要多借鉴和参考。王教授讲解的最丰富和深入的,莫过于中国智慧和中庸权变了。他讲到:中国的“三”不是一二三的三,而是多的意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权是权变的意思,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他把具体时空带入了。他所说的中庸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中庸是折中调和,中庸是最高的道德。
|
现场讲解 |
随后,王守常教授还讲述了孙子兵法的“和”与“同”的问题。
因为时间关系,在十一点三十结束了演讲并在十一点五十结束了提问环节,最后在主持人的主持下结束了这次讲座。
|
与85届同学合影 |
讲座结束后,王老先生与中文系老师和85届同学进行了合影留念,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
与中文系老师合影 |
我们的小记者结合刚结束不久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问到王教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从传统文化开始的,为什么在这个新兴事物辈出的时代,我们还要回头去学习传统的东西呢?”
王教授满脸笑意,很认真地回答我们说:“我们可以整理旧的东西,应用新的东西,将旧东西与新东西.新技术相结合。其实,我们往回看,是为了更好的往前看。”
在我们提问的过程中,王教授还向我们推荐了希尔思的《论传统》一书。并引用书中的话,不断地纠正我们对“传统”这个词片面的观点。他说道:“我们会把传统当成过去,把现在当成当下。其实是我们走的太急了,我们没有留意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其实我们回头看一看,会影响我们的现在。传统不是过去,传统就是现在。”
|
接受采访 |
由于时间关系,以及考虑到王老先生在进行了三个小时的讲座后,没喝一口水,没坐下休息一分钟。我们着重采访了这一个问题。但从王教授的言语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来自老一辈文化人对中华文化与中国智慧的珍视。他用简单的故事和诚恳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他对中国文化最真挚的感情。
|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不仅仅是古之圣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当今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希望我们都能将这几句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中华文化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