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建设规划
2015-06-22
一、专业建设现状
1、本科专业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
中文系新闻学专业设立于2010年,2012年起招生,同时招收普本和专升本学生。目前尚无毕业生、
(1)师资队伍建设。新闻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均有助教。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共用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4人,助教8人。
(2)教学条件。已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开展网络资源应用,学院图书资源丰富,专业资料室藏书3000余册。2014年建设非线编实验室一个,能够在不同时段满足学生上机需要。
(3)科学研究。中文系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提升专业教学水平。该专业教师发表论文10余篇。
(4)教学管理。中文系加强教学和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主要强化,教学档案标准化和电子化;建设了学生基本信息的图文档案;不断强化毕业论文写作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开设论文指导课,学生论文规范水平不断提高;强化学术讲座引进和开展,先后引进著名学者讲座10余场,并鼓励本专业教师开展专业讲10余场,扩大视野,强化学术理解,有效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引进高学历年轻专业教师,保证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2、推进改革教学和考试模式。强化教研室工作,改革陈旧教学模式,实施多元考核,开展课程讨论,开展学业门诊,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学术对话。3、修订人才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对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等开展分类指导,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强调应用能力提升。4、开展年级学生教学座谈会,及时搜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不同意见和要求,改进教学。5、开设毕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强化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有效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6、成立学生学术性实践性社团,坚持办好青鸟报,组织新成立办如国学社团,大风吟诵社,书法社等,提升专业素质,并组织开展书法、演讲、中英文双语朗诵等比赛。
二、专业建设基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围绕学校一二三四发展战略和“十三五战略规划”,深入分析本系发展形势,以内涵发展为中心,坚持稳定规模,稳步转型,积极推进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明确办学目标,提升地方性、服务性质量,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管理力度,清晰办学思路,合理学科结构,凝练中文特色,提升学科优势,形成综合效应,努力构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办学新模式,实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深刻转型,提高办学和服务实力。
实现学科专业的地方性、应用型和服务型的转型,既不能丢掉传统学科的人文教育特性,又不能失去对时代新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追踪、跟随乃至引领。需要发挥专业优势,面对地方性、社会化、技术性和服务性要求,构建科学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课程与实践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引入良性机制,实现科学研究与地方机构的全面合作,就是“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面临的根本任务和建设目标,工作思路也将由此展开。
(二)建设目标
1、深化基础研究,积极做好应用研究。主动适应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及其它社会发展需要,围绕文化兴省、文化兴市等战略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切实抓住地方文化研究生长点,强化与省市地方性文化研究的合作,积极利用外部资源,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2、较彻底地解决教师队伍人才不足状况,形成较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或模式;努力建成一支能创新能合作,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学术梯队;紧紧抓住地方性研究,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前沿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扩大合作范围,与地方相关机构或单位实施互利共赢的合作,建立若干紧密型可持续合作关系,推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互动发展。
3、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新闻学专业办学时间短,积淀不足,今后将主要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在新闻采访与编辑、攻读研究生等方面,强化管理,基本形成能够适用于新闻采编、摄影摄像、广播主持、广告制作、互联网平台等需要的人才结构。
(三)基本建设任务
1、围绕教育部评估要求,吸纳兄弟院校和既往优良管理成果,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双向互动机制,形成任务目标明确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把本科专业教育推上新的台阶。
2、招生规模。新闻学专业招生大体应控制在普本160人左右,专升本40-80人左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引进外来人才,争取培养中青年骨干成为博士。培养教学-科研并重的学者型教师,完善梯队结构,形成教学队伍完整,科研力量逐步成长,理论与实践能力较强,能够在专业应用领域充分发挥理论培养和实践指导倍增发展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向互动交流的教师团队。到2020年,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学科结构趋于完善合理,教学-科研-服务梯队全面形成。
专技职务 |
五年发展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副高级 |
2 |
|
|
|
1 |
1 |
中级 |
8 |
|
1-2人 |
1-2人 |
1-2人 |
1-2人 |
引进硕士 |
3 |
|
2人 |
1人 |
|
|
引进博士 |
3-5 |
|
|
引进1人 |
培养1人 |
引进1人 |
说明:新增教师均为硕士或博士。五年内拟招聘或培养博士1-5名,列入讲师序列。博士入校一年后参加副高评审通过,纳入副高序列,并应成为学科建设学术带头人。
5、加强师资培训,采取短训轮训等方式,提高师资教学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先进的学术活动和交流,开展短训轮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本硕时代高校教师同学资源,建立省内国内外教师交流联系,开展教学科研合作;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或座谈会,着重解决教育教学方法、科研方法等问题,快速提高科研能力,提升专业学科在省内外地位。
6、成立研究机构,强化地方文化研究,有计划地编辑出版科研成果。制定科研团队建设规划,双师型人才发展规划,科研项目申报合作规划,科研选题规划、出版规划等,促进科研工作全面展开。创造条件,成立“吕梁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合作平台1-2个,努力寻求与地方政府、事业、企业合作,密切文化交流,筹集经费,推进科研服务,提升服务效益和质量。并据此申请省级课题年均达到一项到三项。建立学科建设档案,对学科梯队、科研项目、成果、专著、论文乃至专利等予以档案化制度化管理。
7、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强调实践先行,理论扎实原则。调整课程体系,对实践课时理论课时比例重新分配,实现多向度实践、多层次理论提升、多指标文化人格修养等基本培养目的。改革考核办法,对多元考核、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含毕业设计、毕业报告)等关键环节以及文化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中文特色明显的基本要求并予以实施。
8、完善实验室建设,完成非线编实验室改造,开展全媒体实训室建设,实现教学实训基础建设相对完善,满足实训教学需要。
9、推进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巩固现有吕梁报社、电视台实习基地,拓展范围,每年增加1-2个相关基地,形成市区、省内省外相结合的实训就业基地网络。推进自主创业,鼓励学生自我组织创业团队,开辟创业空间,使职业活动范围更开阔更广泛。
10、资料建设。开展学科基本资料建设、地方特色资料建设。新增基本资料年均300册,主要集中在新闻学传播学等方面,搜集地方文献,包括吕梁县市红色新闻文化著述等,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帮助。
11、强化中文专业特色建设和中文文化建设。在专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意志力和道德养成等方面,提出并实施具有自我专业特色的基本规范、基本制度和时间表,扭转管理不成形甚至无序局面。在教师和学生中推行中文文化建设,拓宽能力考核范围,把自主能力提升作为重要考核对象,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双向互动,课程和思想文化建设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2、强化专业实训室建设,完成书法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建设。
13、强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2-5个实习基地基础上,再扩展省外实训基地3-5个。
14、继续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挥中文优势,深化社团建设内涵,更好贴近专业,贴近文化传承,贴近能力提高。
15、其它。在条件许可情形下,深化如下建设。
推进专业建设信息化。解决地缘等因素的不良影响,拓展工作视野,解决星系不对成问题,实现专业建设的全面信息化。
推进双语教学。用双语激发较适合学生知识建构,用古今中外沟通的方式,建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
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科建设学术建设,沟通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实现师生共建课堂,形成共谋成长的局面。
培养知识性和创新式的能力性兼具的人才。培养基础知识与科学技能扎实,思维方法全面,人格优秀,具有处理信息,系统认识事物,处理人际关系,协调人与资源关系和运用现代技术等能力的人才。能够在学术性、应用性等多方面体现和表现专业教育的良好后果或效果。
构建不同专业课程群,强调个性化发展。形成文学类、语言类、新闻传播类共同协作,开展科研和教学合作。以适应学校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师德师风建设
突出强调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为实现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迎接教育部水平评估做出努力。
1、强化教风建设。全面深入开展教师职业素质教育,着力解决育人观问题。用高度责任感和考核制度改革推进教风改善。
2、强化师能建设。这是今后一段事期最为重要的也最根本的任务。解决教师对专业—学科—课程—教学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彻底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向和升级。
3、强化学风建设。改变荒毁时间、学业应付、考试作弊等严重现象。从教师命题、课外建设等多方面反省学风问题,治理学风问题。
4、关注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强化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