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学院中文系“十三五”规划(初稿)
(2015年5月30日)
“十三五”(2016-2020)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关键阶段。根据《吕梁学院2015年度党政工作要点》等相关要求,谨制定中文系“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学科发展与建设状况分析
中文系自1979年建系以来,已有36年办学经历。本科办学从2002起,也有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2010年升本后,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了快速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和语文教育、新闻采编与制作两个专科专业的并举培养,专业定位由师范类转向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协同发展,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扩大面向社会服务面等方面具有了更强的适应性,办学规模和质量层次要求均迈上了新的台阶。2015年专科停招到2017年,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将实现完全本科化。由此,未来数年,中文专业将需要通过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质量要求,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体系、师资建设、教学模式、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以及资源配置、校地校企关系等方面发生重大转移。它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更好实现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更好完成对地方性本科与地方文化行政关系的沟通交流和亲密接触,提升地方和学校双向合作办学质量和办学服务内涵与质量。
中文系的两个本科专业基本属于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有鉴于30多年办学历史,有基本优势也存在严重不足。以上诸点表明,在地方性高校发展总体格局中,中文系办学基础比较牢固,优势较为明显,重要的是如何调整管理方式,挖掘和激发潜力,真正实现教师队伍和地方研究,教育教学和地方需求的真正融合。优势方面主要表现在:
1、办学基础相对扎实,课程体系相对完备,教学资源相对充分,学科专业之间互补性较强,能够适应快速转型需要,扩大专业建设领域,能够较好较快实现学科专业体系的重组。
2、社会需求和服务面向广阔,学生就业空间不断扩张。据调查,地方性实用中文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服务类型、领域和空间增长。
3、老中青人才队伍断层正在得到改善,科研团队组建具备后发力量。教师年龄段落相对完整,结构比例调整可能性出现。新闻学专业外聘教师不断适应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得到互补性发展。
4、二级学科类型较为完善,面向地方化的科学研究和合作潜力与前景广阔。在吕梁和其他地方“文化兴市”战略下,面向地方性文化研究,谋求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科研合作,具有较强的学术优势。
5、最近几年,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在学生思想与技能、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文化活动等综合素质方面,强调基础扎实,应用能力提升,已取得较好推进,对实现转型提供了基础。
升本以来,由于历史欠账和观念制约,中文系的发展并不很顺利,虽然“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总体达到预期,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面向“十三五”,上述结构性板块性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和明显。主要存在问题是:
1、教育观念有待彻底转变,教育责任感有待提高。高等教育研究不够,视野不够开阔,现代大学理念和制度化理解摄入不足,专科办学思维依然存在,本科办学观念格局没有形成,吸纳新观念新思维、适应新变化新需要、关注前沿动态引进前沿技术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内涵建设不能更好展开。
2、人才队伍断层和不足,梯队建设有待加强。职称结构不合理,正教授明显匮乏,副高和中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偏低,青年教师比重过大。博士学力和硕导、博导数量空白,学科梯队比例不协调,甚至中间出现断档趋势。
3、科研基础薄弱,差距大。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尤其在关注地方性项目方面不够到位,合作成效不够明显。学校教师基本属于教学型,科研型教师数量较少。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时间不足,团队协作效果亟需深化提高。
3、新闻学专业建设初具形态,教师结构性短缺,应用型教师数量尤其不足。地方可利用资源有限,外聘教师数量不少,但质量并不能符合本科专业要求。实验实训室建设和基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及时引进国内新技术、新方法存在困难。
4、内涵建设未能实现更好实现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全面合作,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课程体系建设重建而非简单调整未能完成高质量过度,提前量不足,转型试验成效不明显,质量不高。
5、中文特色化办学步子落得较大,课堂与课外实践与综合能力培养关系处理还不到位,未能形成类型化、规模化、集群化格局。
以上问题的存在,都需要在下一阶段予以解决。“十三五”期间中文系的工作重点在于着力强化管理,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并强化落实。
二、“十三五”(2016-2020)中文系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建设任务和预期成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围绕学校一二三四发展战略和“十三五”战略规划,深入分析本系发展形势,以内涵发展为中心,坚持稳定规模,稳步转型,积极推进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明确办学目标,提升地方性、服务性质量,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管理力度,清晰办学思路,合理学科结构,凝练中文特色,提升学科优势,形成综合效应,努力构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办学新模式,实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深刻转型,提高办学和服务实力。
实现学科专业的地方性、应用型和服务型的转型,既不能丢掉传统学科的人文教育特性,又不能失去对时代新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追踪、跟随乃至引领。需要发挥专业优势,面对地方性、社会化、技术性和服务性要求,构建科学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课程与实践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引入良性机制,实现科学研究与地方机构的全面合作,就是“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面临的根本任务和建设目标,工作思路也将由此展开。
(二)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建设性总目标是,深化基础研究,积极做好应用研究;主动适应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及其它社会发展需要,围绕文化兴省、文化兴市等战略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切实抓住地方文化研究生长点,强化与省市地方性文化研究的合作,积极利用外部资源,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在“十三五”期间,较彻底地解决教师队伍人才不足状况,形成较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或模式;学科专业建设达到3-4个,形成优势互补社会适应面更强的学科形态;努力建成一支能创新能合作,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学术梯队;紧紧抓住地方性研究,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前沿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扩大合作范围,与地方相关机构或单位实施互利共赢的合作,建立若干紧密型可持续合作关系,推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互动发展。
(三)基本建设任务
1、围绕教育部评估要求,吸纳兄弟院校和既往优良管理成果,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双向互动机制,形成任务目标明确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把本科专业教育推上新的台阶。
2、完善学科专业建设,依托现有专业基础,申报新专业1-2个,以利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更好适应地方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形成联合互动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格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引进外来人才,争取博士生导师,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成为博士,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学-科研并重的学者型教师,完善梯队结构,形成教学队伍完整,科研力量逐步成长,理论与实践能力较强,能够在专业应用领域充分发挥理论培养和实践指导倍增发展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向互动交流的教师团队。下表一是基本建设规划。到2020年,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学科结构趋于完善合理,教学-科研-服务梯队全面形成。其中,教授副教授申请省级以上项目、能够申请成为硕士生导师均占到一定比例。
专业技术职务 | 五年发展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正高级 | 2-10 | 新增1-3人 | 新增1-3人 | 新增1-3人 | 新增1-3人 | 新增1-3人 |
副高级 | 16 | 新增1-3人 | 新增1-3人 | 新增1-3人 | 新增1-3人 | 新增1-3人 |
中级 | 17 |
| 新增1-5人 | 新增1-5人 | 新增1-5人 | 新增1-5人 |
外聘教师 | 16-20 | 稳定规模10-12人 | 新增1-4人 | 稳定规模12-16人 | 新增1-4人 | 稳定规模16-20人 |
其它助教实验员 | 18人 | 新增1-3人 | 新增1-4人 | 新增1-4人 | 新增1-3人 | 新增1-3人 |
说明:1、总编制61人,教师编制55人,辅导员编制6人。现有教师48人,正高2人,副高14人,讲师17人,助教15人。2、新增教师均为硕士或博士,五年内拟招聘或培养博士1-5名,列入讲师序列。三年后参加副高评审通过,纳入副高序列。3、3-5人应成为学科建设学术带头人,并申请成为硕士生导师。
4、加强师资培训,采取短训轮训等方式,提高师资教学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先进的学术活动和交流,开展短训轮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本硕时代高校教师同学资源,建立省内国内外教师交流联系,开展教学科研合作;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或座谈会,着重解决教育教学方法、科研方法等问题,快速提高科研能力,提升学科在国内同行中的地位;
5、成立研究机构,强化地方文化研究,有计划地编辑出版科研成果。制定科研团队建设规划,双师型人才发展规划,科研项目申报合作规划,科研选题规划、出版规划等,促进科研工作全面展开。创造条件,成立“山西作家研究所”、“吕梁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中文文化传媒公司”(中文文化传媒公司主要功能在于培养新闻学专业实践能力,创设在校就创业的零距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创业支持)等科研合作平台1-3个,在师范类非师范类各专业,努力寻求与地方政府、事业、企业合作,密切文化交流,筹集经费,推进科研服务,提升服务效益和质量。并据此申请省级课题年均达到一项到三项,国家级课题达到一项以上。建立学科建设档案,对学科梯队、科研项目、成果、专著、论文乃至专利等予以档案化制度化管理。
6、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强调实践先行,理论扎实原则。调整课程体系,对实践课时理论课时比例重新分配,实现多向度实践、多层次理论提升、多指标文化人格修养等基本培养目的。改革考核办法,对多元考核、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含毕业设计、毕业报告)等关键环节以及文化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中文特色明显的基本要求并予以实施。
7、完善实验室建设,完成汉语言文学书法实训室、语文教育教学实训室,完成新闻学专业非线编实训室、全媒体实验平台实训室建设。实现教学实训基础建设相对完善,满足实训教学需要。
8、推进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巩固“十二五”期间已经建设并保持合作的十二家实习实训基地,拓展范围,每年增加2-3个相关基地,形成市区、省内省外相结合的实训就业基地网络,是基地建设数量达到30个左右。推进自主创业,鼓励学生自我组织创业团队,开辟创业空间,使职业活动范围更开阔更广泛。
9、资料建设。开展学科基本资料建设、地方特色资料建设。新增基本资料年均300册,主要集中在文史哲三大类。与地反合作,搜集地方文献,包括吕梁县市地方志、地方著述等,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帮助。
10、强化中文专业特色建设和中文文化建设。在专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意志力和道德养成等方面,提出并实施具有自我专业特色的基本规范、基本制度和时间表,扭转管理不成形甚至无序局面。在教师和学生中推行中文文化建设,拓宽能力考核范围,把自主能力提升作为重要考核对象,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双向互动,课程和思想文化建设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预期成效
五年内,总体上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科研管理体系;建成一支较完整、高水平的5人组学科带头人;形成以学科骨干和青年教师为依托,老中青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省内外一流的特色鲜明的学术梯队;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突破10篇争取20篇;承担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上,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1个,出版专著或教材5-10部。争取教师晋升高级职称10名。争取增加硕士生指导教师3~5名。见以下表二为2016~2020年学科建设基本规划表。
基本项目 | 建设年份和建设任务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制度建设 | 规范出台科研团队建设规划,科研选题规划,学术培养培训计划,本科教学管理规范等。 | 细化各项管理制度,整理评估材料,迎接学科评估。 | 形成系统制度文本,编印施行。 | 同前 | 同前 |
师资培训 | 短期/或学术会议。新闻2人,汉语言2人; | 短期或学术会议。新闻2人,汉语言2人 | 短期或学术会议。新闻2人,汉语言2人 | 短期或学术会议。新闻2人,汉语言2人 | 短期或学术会议。新闻2人,汉语言2人。 |
申报新专业 | 文秘专业 |
| 文化产业专业 |
|
|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 重点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比重,实现课程-实践-考核初步平衡。 | 根据试行情况,再次调整课程比重,实现学年度课程与学力匹配。 | 微调,规范形态,补充不足。 | 形成稳定可持续方案 | 实施较稳定方案,板块清晰,内涵扎实,运作稳定。 |
实验室建设 | 完善非线编实训室,争取全媒体平台实训室建设 | 语文文教学研究实训室或写作实训室建设 | 正常运行 | 正常运行 | 正常运行 |
研究机构 | 成立山西作家研究所,吕梁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中文文化传媒公司,挂牌运营 | 正常运营 | 与影视传媒公司合作,建立影视研究中心。 | 正常运营 | 同前 |
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出版出版 | 建设团队2个,基础教育、地方研究一个。编辑出版“吕梁文化”内部刊物一种。 | 编辑出版地方文化研究论文集,专著各数种。编辑出版吕梁文献丛书。 | 申请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正式出版专著争取达到每年3-5册。 | 正式出版专著争取达到每年3-5册。 |
实习就业基地建设 | 巩固12基地,再争取16基地。 | 新增2-6个,挂牌。 | 新增2-6个挂牌。 | 新增2-6个挂牌。 | 新增2-6个,巩固“十三五”成果,达28个。 |
资料建设 | 基本资料年均300种册。地方文献资料年均30-50册。 | 同前 | 同前 | 同前 | 同前。累积达1650-1700种册。 |
研究项目和基础研究论文发表。 | 争取省内项目2-4项。省级以上论文发表5-10篇。 | 争取国家项目1项。国家级论文1-3篇。省级以上论文发表同前。 | 同前 | 同前 | 同前。总发表论文量达到80篇以上。 |
中文专业特色建设 | 完善现有社团4个,改组一个。与地方合作成立国学讲坛。完成学生文化建设规划,创意写作开班。 | 成立1-2个自主创业社团。与传媒公司联合运营。 | 强化管理 | 同前 | 同前。形成特色鲜明‘可持续的文化建设模式。 |
“十三五”是中文系转型发展十分关键的五年,是夯实基础,迈向高标准严要求的重要五年。切实抓好学科专业建设,时报在中文系全体师生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坚持学校一二三四发展传略,坚定不移走改革、转型、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格局之内,而不被边缘化,才能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