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中,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我们的先人有许多勤学苦读的动人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一直传为美谈,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记取。大家要安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深入进行研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讲得好。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思考。这对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以上讲话中提到了三则故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都与勤学有关。要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勤学苦读正是中华民族得以流传的传统美德。
《战国策》记载,苏秦年轻时发愤图强努力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汉书》也有则勤奋学习的故事:“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便有了“悬梁刺股”的成语。
在无常世事里,人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和信念,来支撑脆弱的心灵。恰如苏秦的“刺股”和孙敬的“悬梁”,我们需要用此类的故事,去引导孩子们做事的毅力与恒心,要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烛光读书的故事。《西京杂记》记载,匡衡家境贫寒,没有蜡烛供他夜间读书,于是他在墙壁上凿出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借以夜读。
同样是贫困家境,同样是珍惜时间多读书,晋代车胤的“妙招”是抓一把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雪的反光读书。这就是“囊萤映雪”的故事。夜以继日,苦学不倦,成为他们的集体写照。
其实,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还有许多,比如“韦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闻鸡起舞”,东晋祖逖年轻时为了报效国家,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程门立雪”,北宋杨时与好友游酢向程颐求教,为了不打扰程颐在屋中休息,两人静立门口,任鹅毛大雪落满全身。求学师门,诚心专志;信念坚定,不畏艰辛。
而我们生活在物质经济富裕的年代,更应该追求学识思想的富足,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清晨校园里的朗朗书声是我们努力的见证,傍晚图书馆灯火通明的阅览室是我们勤学的基地,周末实验室里高速运转的机器是我们苦心钻研的动力……学习,除了认真刻苦的态度外,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对此,《论语》的主张颇具参考价值。《论语·为政》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论语·子张》中也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博学习,坚定志向,恳切的提出问题,多思考眼前事物,就能从中实现仁德。
习近平十分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识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这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